劇情簡介
納法斯是一名在加拿大避難的阿富汗記者,她在內戰爆發後離開了祖國,遠走異鄉。她收到一封妹妹發自國內的信,信中妹妹用絕望的語調告訴說她將在月蝕前結束自己的生命。於是為了挽救瀕臨死亡邊緣的妹妹,她必須冒著戰火和重重危險返回祖國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納法斯 | Nelofer Pazira |
坦泰 | Hassan Tantai |
哈克 | Sadou Teymouri |
Hayat | Hoyatala Hakimi |
Three children (voic) | Noam Morgensztern |
職員表
製作人 | Siamak Alagheband |
導演 | 莫森·瑪克瑪爾巴夫 |
副導演(助理) | Mojtaba Mirtahasebi、Kaveh Moinfar-Tabinghobi |
編劇 | 莫森·瑪克瑪爾巴夫 |
攝影 | Ebrahim Ghafori |
配樂 | Mohammad Reza Darvishi |
剪輯 | 莫森·瑪克瑪爾巴夫 |
藝術指導 | Akbar Meshkini |
發行 | Alfa Films |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來源
角色介紹
坎大哈[法國2001年莫森·瑪克瑪爾巴夫執導電影] |
|
坎大哈[法國2001年莫森·瑪克瑪爾巴夫執導電影] |
|
坎大哈[法國2001年莫森·瑪克瑪爾巴夫執導電影] |
|
(以上資料來源)
幕後花絮
• 影片在在伊朗與阿富汗邊境拍攝完成 。
• 該片的全部演員都是莫森·瑪克瑪爾巴夫從擁擠的大街和廣袤的沙漠裡挑選出來的 。
• 影片上映後,片中一名飾演黑人醫生的演員被發現是通緝犯 。
• 影片拍攝過程中,塔利班派遣了殺手刺殺導演莫森·瑪克瑪爾巴夫,殺手直接在路邊詢問導演誰是莫森·瑪克瑪爾巴夫,被導演巧妙引開 。
獲獎記錄
時間 | 頒獎禮/電影節 | 獎項 | 獲獎主體 | 備註 |
2001年 | 第54屆坎城電影節 | 天主教人道精神獎 | 莫森·瑪克瑪爾巴夫 | 獲獎 |
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 《坎大哈》 | 提名 | ||
第14屆 歐洲電影獎 | 環球銀幕獎 | 莫森·瑪克瑪爾巴夫 | 提名 |
(以上資料來源)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莫森·瑪克瑪爾巴夫在某一個時刻眼睜睜地看著一個與女兒同齡的12歲女孩在懷中因飢餓而死去,那一天起,他決心把這種悲劇搬上銀幕。在收集素材階段,莫森·瑪克瑪爾巴夫做了大量的調查,貫穿全片的線索則來自女主角的真實經歷改編:她需要出發尋找因無法忍受眼前生活而打算自殺的朋友,當時她找到馬克馬巴夫提議他一同前行,並把過程拍攝下來。馬克馬巴夫當時沒有跟她走,而是稍後自行潛入阿富汗境內實地考察,做了大量的資料蒐集,時機成熟後才著手創作這部電影 。
製作發行
主創機構
機構類型 | 機構名稱 | 備註 |
製作公司 | Studio Canal | 法國 |
Bac Films | 法國 | |
Makhmalbaf Productions | 伊朗 | |
發行公司 | New Yorker Films | 美國 |
Mars Distribution | 法國 | |
United King Films | 以色列 | |
Madman Entertainment Pty. Ltd. | 澳大利亞 | |
Alfa Films | 阿根廷 | |
Slovenska Kinoteka | 斯洛維尼亞 | |
Transeuropa Video Entertainment (TVE) | 阿根廷 | |
Movienet | 德國 | |
Wild Bunch | 法國 | |
第一出版香港有限公司 | 中國香港 | |
Golem Distribución S.L | 西班牙 | |
Avatar Films | 美國 |
上映信息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法國坎城電影節 | 2001年5月11日 | 法國 | 2001年10月24日 |
英國愛丁堡電影節 | 2001年8月15日 | 加拿大多倫多電影節 | 2001年9月8日 |
加拿大溫哥華國際電影節 | 2001年9月30日 | 西班牙巴利亞多利德國際電影節 | 2001年10月26日 |
比利時 | 2001年11月7日 | 以色列 | 2001年11月8日 |
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 | 2001年11月11日 | 英國 | 2001年11月16日 |
西班牙 | 2001年11月23日 | 希臘 | 2001年11月23日 |
哥倫比亞 | 2001年11月23日 | 瑞士德語地區 | 2001年11月29日 |
捷克首映 | 2001年12月6日 | 土耳其 | 2001年12月7日 |
捷克 | 2001年12月13日 | 美國紐約 | 2001年12月14日 |
荷蘭 | 2001年12月20日 | 德國 | 2002年1月3日 |
阿根廷 | 2002年1月10日 | 日本東京 | 2002年1月12日 |
秘魯 | 2002年1月17日 | 波蘭 | 2002年1月25日 |
瑞典哥德堡電影節 | 2002年1月26日 | 瑞典 | 2002年2月1日 |
馬來西亞 | 2002年2月28日 | 澳大利亞 | 2002年3月28日 |
新加坡國際電影節 | 2002年4月11日 | 斯洛維尼亞 | 2004年7月21日 |
匈牙利TV首映 | 2006年1月23日 |
(以上資料來源)
影片評價
《坎大哈》是一部介於劇情片與記錄片之間的電影,忠實地反映了阿 富汗的飢餓、貧困、死亡等種種痛苦和民族災難。片中畫面拍得美不勝收,而內里卻是女人們一陣陣幾近窒息般的急喘。在影片所呈現的種種傷痛和絕望之下,是馬克馬巴夫對於民族命運的沉重思考和對生命個體的終極關懷。儘管也不時流露出困惑和無力,但那來自於一種深沉的熱愛,一種悲天憫人的人道主義精神 (北京青年報評) 。
《坎大哈》延續著伊朗電影鮮明民族特色的神話,有著深邃的人文內涵和富於創造力的影像表達:一方面繼續了伊朗電影紀實性手法帶來的本相化的藝術風格;另一方面又努力在這種本相化的展示中開創新的結構方式,讓觀眾看到伊朗電影走出閉鎖、向外發展的動勢。影片展現了伊斯蘭社會具有鮮明宗教色彩的日常生活,並在這些看似瑣碎的生活流程中尋找藝術美感,點點滴滴都流露著濃厚的民族風情與文化意蘊。片中故事不只是現實生活的簡單記錄,而上升為由結構方式和敘述方式帶來的現實感強烈的審美體驗,整部影片給人以從容溫和而又滄桑平靜的視聽感覺,呈現出完全不同於好萊塢電影的獨特形態,是典型的建之於民族文化的自足基礎之上的電影表現。同時,影片又是面向世界的,題材的選擇是新鮮而神秘的。另一方面,作品的聚焦方式是分散的,每個人物平淡而看似不經意的日常性經歷隱含著不同的生存狀態,使整個伊朗社會的完整性描述得以完成,觀者正是在這多個共時性的“面”創造出的本相化的影像流程中,看到了在物質狀況極端惡劣情景之下人們本能的行為方式以及異質文化帶來的獨特情趣。多個現實片段的並置完成了導演有關教育、戰爭、民族、宗教等多元意義的展示和複合主題的表達。納法斯不斷出現的旁白在保證敘述緊湊連貫的同時也在調動觀眾心理去認識影片本身的意義所在,既增強了影片的紀實性特徵,也是不可或缺的結構手段。紀實性的長鏡頭旨在還原時空的完整性,創造情緒節奏;同時,大量表現性的長鏡頭也被導演調用,導演對視聽語言的結構也有著複雜的匠心。略顯駁雜的鏡頭連線起來並不讓觀眾覺得生澀混亂,具有十分流暢連貫的語感。納法斯的旁白加劇月蝕之前到達坎大哈營救妹妹的緊迫感,整合著一段段紀錄性的鏡頭段落,推動情節發展。該片使人看到了伊朗電影主動走出閉鎖的姿態 (《當代電影評》) 。